风光摄影:挑战太阳的逆态度,追求大光比极限数毛画质

木西.Saunato.LoFoTo:

一大部分摄影爱好者总喜欢自我标榜为“非器材党”;一部分土豪总以自己是“器材党”为荣。

事实上,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器材党?桑拿团的摄影巨师,来自牛津大学的硕博宋大师给了大家最好的答案:对器材的性能进行了大量细致科学的研究,熟悉各类器材的优劣成因,并能将手上的器材(从手机到数码后背)发挥到极致的摄影师,才是器材党。


voidshatter.Saunato:




风光摄影:挑战太阳的逆态度,追求大光比极限数毛画质




作者:voidshatter,转载请署名




《纽约摄影》曾经教导我们说拍照应当尽量避免逆光拍摄,胶片时代的器材党始祖及后期宗师亚当斯曾经在暗房里折腾各种化学试剂最后创造出区域曝光法,dodge& burn这两个词汇甚至被现代后期软件Photoshop沿用。人类一直在试图挑战大光比,从而有了渐变滤镜以及摇黑卡等技术手段。




现在的数码时代科技进步非常快,传感器技术今非昔比。例如传感器的高感光度性能的进步,2002年佳能率先推出了135全画幅CMOS机型1Ds,配合16-35mmf2.8 L大光圈超广镜头即可以拍摄到银河,拍摄到胶片时代难以企及的银河风光。而现今的数码相机传感器的宽容度(动态范围)进步亦非常巨大,配合各种数码前后期技术,可以拍摄到胶片时代难以企及的大逆光风光。




逆光的魅力




摄影的魅力是照片独特的内容,例如人迹罕至的壮美景色、沉鱼落雁的绝世佳人、生死一线的决定性瞬间。如果无法冒险去拍摄冰山熔岩、没有人脉去拍摄名星名媛、没有机缘去拍摄恐怖袭击与战地战事,那就去拍摄与众不同的视角,比如比别人高、比别人低、比别人广、比别人长、比别人暗、比别人亮!还记得第一次看到ThierryCohen的《无灯城市》系列作品里壮美银河景象时所感受的震撼吗?先驱之所以成为了大师是因为他能及前人所不能及。




逆光图之所以充满魅力,不仅是因为其视觉冲击带来的浪漫,亦在于其拍摄难度大,对前后期技术的依赖都很高,对器材也有一定的要求(镜头逆光抗眩光、摄影附件、传感器宽容度等)。人不是习惯动物,要战出逆态度颠覆世俗,成功不只是《纽约摄影》顺光拍摄一种配方,只有迎难而上才能突破平凡突破框框!大胆的将太阳装进构图,敢于与众不同去追求挑战太阳的逆态度!








张杰《逆态度》








对于长曝光而言,Michael Kenna很好的诠释了慢门的魅力:相机可以做到beyond thehuman eye。按照胡思哲的话来说:“摄影作品是把三维空间记录到二维平面的艺术,而长曝光这一技术手段则能把第四维时间也凝固为永恒。我试图截取时间的一小段,可发现这也不过是时光千年的一小叹。”




 




拍摄大光比场景的传统技术手段




1、渐变滤镜




优点:直出即可获得需要较少后期的照片,渐变的过渡自然,亦较符合人眼视觉特性,可一定程度上避免其它手段导致的重口HDR失真。




缺点:地形限制巨大,会误伤形状不规则的前景,后期提亮被滤镜误伤的前景会需要依赖传感器宽容度。滤镜会导致逆光抗眩光能力降低,光线的光路略微变化,增加画面边缘色散,降低画面边缘分辨率。渐变滤镜的偏色会影响色彩在整个画面里的准确性与一致性,如果前期没有使用漫射白板拍摄平场文件,后期很难修正。




2、摇黑卡




优点:可以更加灵活的按照摄影师的意图控制画面各个局部的曝光来实现主体的突出和视线的引导。




缺点:仅限于长曝光,难以掌控,也容易误伤形状不规则的前景。如果是超长曝光,操作起来也会很累。若对曝光一致性有严格要求(比如科研用途),后期极难修复。




3、前景补光




优点:反光板给人像补光是逆光人像的常见拍摄手法,可以避免太阳直射眼睛导致的表情僵硬或者过硬的光线导致的面部光影突兀。使用照明设备给前景补光也是风光摄影的手法之一,例如拍摄银河时可以使用手电照亮前景。




缺点:人造光源的色温不易与环境色温相符,容易导致被补光的前景突兀。受功率限制,较远较大的主体补光难度较大。




4、包围曝光




优点:天空与前景的信噪比与色阶精度均能够达到接近器材极限的水准。




缺点:明度蒙版(Luminosity Mask)合成时过渡区域若处理不慎则容易出现边缘假亮。高像素机身拍摄的多次曝光,图层叠加时若不能完美对齐,过渡区域的锐度会受到损伤。不适合长曝光(尤其是需要暗场降噪的超长曝光),易导致光线与色温关系错误。后期工程量大,对后期水平要求高。




以下示例包围曝光的局限性:




机位为伦敦塔桥拍摄泰晤士河试图长曝光日落阶段,包围曝光为先摘掉渐变滤镜与ND1000滤镜对建筑物正确曝光(10秒),然后装上渐变滤镜与ND1000滤镜对天空进行长曝光(8分钟)。 






由于两层滤镜的厚玻璃与空气的折射率不同的缘故,广角镜头的视角在装拆滤镜的前后有轻微的视角变化,这在高像素机身或数码后背上表现为画面边缘有一两个像素无法完美对齐的症状,如果对齐了画面的一侧,那么画面的另一侧就无法对齐,Photoshop的自动图层对齐功能以及专业软件Helicon Focus等均无法完美对齐,如果做自由变换也无法在有限的后期时间内做到处处完美对齐,因为这种装拆滤镜导致的呼吸效应并非简单线性视角改变。这种误差对高分辨率镜头的锐度损伤非常严重,尤其是对于城市风光而言,使用明度蒙版处理过渡区域的时候经常会遇到硬朗的轮廓(例如避雷针、起重机等),而对于常规风光而言如果有风中摇曳的树枝背后恰好是天空,相信各位有包围曝光熔图数毛经验的朋友也不难理解后期的难度。











新时代大光比风光拍摄手法:强吃传感器宽容度+堆栈多帧降噪




优点:不受地形限制,可以应对任何复杂形状的前景以及任何位置的高光分布,得到的光线分布与色温符合真实,过渡自然,后期处理简便,天空与前景的信噪比均能够超越常规水准突破器材极限,能提供极大的后期可用空间。




缺点:堆栈仅适合长曝光,需要宽容度较好的传感器。有额外的快门数负担、存储空间负担、稳定系统要求、电脑内存配置要求以及CPU运算时间。取决于相机特性,暗部色阶精度可能并不理想。




这里给出一个例子,演示“强吃传感器宽容度+堆栈多帧降噪”的拍摄手法。




拍摄例子选取了英国伦敦的大本钟,这个机位是一个经典的日落风光场景,由于日落阶段太阳高度会低于最高的建筑物,所以传统方法里的渐变滤镜会误伤建筑物导致建筑物部分偏黑,摇黑卡会很难操作(很难确保不误伤建筑物),而由于建筑物距离机位很远,前景补光也不可行,对于长曝光来说,包围曝光拍摄前景素材的步骤不论是在日落前进行还是在日落后进行,均会取得与日落阶段不一致的色温与光影关系,后期很容易合成出来失真的图。而接下来要演示的拍摄方法则是非常的简单,没有以上这些顾虑。




首先是给镜头装上一片十档中灰减光滤镜(ND1000/ND 3.0),无需任何渐变滤镜,使用相机的最低原生ISO(此例为100 ISO),使用大致f8-f11的光圈,设置曝光时间大致为8-10秒,以相机的最快高速连拍速度拍摄RAW格式的文件(JPG是不行的),大约连拍几十张(此例里每一张的曝光时间固定为8秒),尽可能覆盖整个日落的最佳黄金光线阶段!每两张照片之间的间隔越短越好(此例为0.2秒,因为相机的高速连拍是5fps),高速连拍的过程中一定要尽可能减少机身的震动,比如使用LiveView避免反光板的升降,使用电子前帘快门减少机震,使用快门线或者使用机身内的延时摄影功能避免手接触相机(例如尼康机身内置间隔拍摄功能、索尼机身在相机内安装延时摄影的app)。 




这样拍摄到的图,是严重欠曝的图,比剪影还黑,这对于传统器材以及传统拍摄手法来说就是拍了几十张废片,然而借助于现代数码后期技术以及现代传感器的优秀宽容度,这种“向左曝光”的拍摄手法却能够保留尽可能多的高光细节,且依然能取得很高的暗部信噪比!使用Raw Digger检查RAW文件(不是必备步骤)可以发现太阳附近的高光细节被保留下来,尽可能的控制了高光溢出。








将这几十张图同时选中,拖拽进入Photoshop,会自动弹出ACR(Adobe Camera Raw)界面解RAW。点击左上角的“选择全部”选中所有RAW文件即可进行批量操作。这时候建议顺便对镜头进行色散矫正和暗角矫正、统一所有RAW的白平衡。





接下来的一步则是关键了:从RAW文件里尽可能多的恢复出来阴影细节与高光细节!不同的场景可能需要略微不同的前期曝光参数与后期调整参数,但是总体思路是一致的,就是采用如下这种“高光-100、阴影+100”的暴力方法!再借助曝光与对比度这几个选项调节,将直方图调节为色阶过渡丰富饱满的形状,理想的直方图形状请参考陈梦立  @陈梦立-香菜 的教程《我个人对色彩的理解》:https://mengli.tuchong.com/4245993/







批量调节好直方图之后,就可以点击右下角的“打开照片”进入Photoshop了。取决于相机的像素以及电脑的配置,批量解几十张RAW会需要一定的时间,所有照片都在Photoshop里打开后,点击“文件”菜单,选择“脚本”,点击“统计”。(注意这个功能需要完整版/扩展版的Photoshop才有。)





点击“添加已打开的文件”,选择“平均值”,点击确定。(如果不是脚架在风中不稳、脚架在淤泥里逐渐下沉、相机被扰动、或者甚至是手持拍摄的一类的特殊情况,这里不建议勾选“自动对齐”,因为Photoshop的自动对齐经常不准。)接下来就是交给电脑进行运算了。运算完毕之后,会发现几十张照片(每张8秒曝光)被叠加为了一张几分钟长曝光效果的照片!





而这里面最大的收获是提升了照片的信噪比——具体效果可以参见照片里的暗部100%细节,单张照片的阴影是有很多噪点的,而几十张照片叠加后的阴影则几乎不可见噪点了!这实际上就是利用了多帧降噪的原理,随机的噪音被多次曝光给匀掉了。这在天文摄影里是非常普遍的手法,可以取得更高的信噪比以及更高的宽容度。








而这张超高信噪比的照片则是提供了极大的后期空间(色阶、曲线、对比度、饱和度、明度蒙版、各种插件),可以支持进行各种重手操作也很难出现噪点。接下来的后期就很简单了,不需要去操心如何修复被渐变滤镜误伤的建筑、渐变滤镜导致的上下色彩不一致、图层对不齐、色温不一致等问题了!







当然,一张照片如果只有中间调,却没有足够的对比度,也会显得过于平淡,这就要求在稳住黑场白场的时候做好取舍与平衡。后期的目的是为了尽可能的从数码数据里还原出当时人眼所见的光影,而并非无脑的去追求没有死黑没有死白。这种向左曝光配合堆栈的拍摄方法,是为了获得超越常规拍摄方法所能达到的后期空间。一张照片的高光分布会成为对观众的视线引导,如何将一张照片后期出来理想效果的最终成品还得看摄影师的个人美术功底。




以上即是“强吃传感器宽容度+堆栈多帧降噪”的大光比逆光拍摄手法,涵盖了各个关键操作步骤,希望能提供一个思路抛砖引玉,帮助大家压榨自己手里器材的极限宽容度,取得更好的画质。




接下来的内容是器材相关,不喜欢过度强调器材重要性的朋友可以选择跳过。不过个人认为了解掌握器材的特性是有助于提高出片率的。事实上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摄影师的拍摄手法也在不断的进化。以上的这种“阴影+100”的暴力后期方式其实很考验传感器的宽容度,也就是暗部的信噪比。暗部信噪比高的传感器,RAW文件能够提供更多的后期空间,也就是宽容度更好。




实际上笔者使用过2014年年初在售的几乎所有旗舰数码相机,包括佳能尼康索尼的135画幅相机和飞思的中画幅数码后背,稍后会提供笔者拍到的部分RAW文件的下载链接供感兴趣的朋友分析。不过笔者还是打算以中立实验室的可控变量测试得到的RAW文件说起。以2014年在售器材为例,我们先比较分析较为流行的佳能尼康旗舰机身宽容度(1DX、5D3、D4S、D810)。RAW文件来源自dpreview的基准测试棚拍,这种同场景同构图的公平对比最能够得到相对科学的结论,大家感兴趣可以前去自行下载:https://www.dpreview.com/reviews/image-comparison?attr18=daylight&attr13_0=canon_eos5dmkiii&attr13_1=canon_eos1dx&attr13_2=nikon_d810&attr13_3=nikon_d4s&attr15_0=raw&attr15_1=raw&attr15_2=raw&attr15_3=raw&attr16_0=100&attr16_1=100&attr16_2=64&attr16_3=100&normalization=print&widget=1&x=-0.002016107461870703&y=-1.084705075445816









下载四个机身的低感RAW文件后,放进Adobe Camera Raw一类的解RAW软件,后期提亮阴影即可查看暗部细节。下图可以看到在飞思的Capture One软件里,当对四个机身分别进行了曝光+4、阴影+100的后期调节后,暗部信噪比最高的是D810,其次是D4S,而5D3和1DX则略逊。这意味着5D3与1DX要达到与D810相同的暗部信噪比,需要多拍摄数倍的照片才能通过后期堆栈达到。





其实对于传感器宽容度的定量分析,dxomark早就有做过,只是众多摄影师对其嗤之以鼻,认为其冷冰冰的数据并不能与摄影师的照片内容所发掘的真善美有任何相关性,或者认为dxomark的测试结果是暴力粉尼康和索尼、暴力黑佳能,甚至有不少朋友认为D800E在dxomark的宽容度跑分超越了飞思中画幅数码后背非常荒谬。事实上笔者耗费了很多的心力折腾了一圈的数码后背器材走了很多弯路,才发现自己的测试结果和dxomark的数据是相符的。dxomark将宽容度(Dynamic Range)分数又称作风光(Landscape)分数,其实也印证了dxomark的看法亦是:对于风光摄影而言,画质是受限于宽容度的。







关于中画幅数码后背在大家心中所奠定的地位其实不难理解。2007年佳能的1Ds Mark III与尼康的D3均采用了当代科技领先水平的135全画幅CMOS,但是飞思推出了中画幅CCD数码后背P45+,凭借着传感器尺寸接近645画幅的大底优势,P45+的宽容度(动态范围)领先于佳能与尼康的旗舰,并且P45+能独步天下的胜任长达一小时的长曝光且热噪极少。








然而接下来的一年是一个无数传奇性器材诞生的年份,2008年的Photokina发布了重量级产品例如佳能135全画幅5DMark II、徕卡中画幅S2等。索尼的传感器开始在这一年崛起并进入民用传感器市场,一款2400万像素的135全画幅传感器被用于尼康D3X与索尼A900中,从此全画幅CMOS的宽容度开始赶超中画幅CCD。




2012年索尼发布了传奇级别的IMX094传感器,这款3600万像素的135全画幅CMOS被用于尼康D800、D800E、D810、索尼A7R中,在宽容度方面全面领先中画幅CCD和佳能尼康的135全画幅CMOS,笔者认为这是一款划时代的传感器,因为根据笔者的实测,这款传感器的宽容度和高感光性能均明显领先645画幅的中画幅CCD,例如8000万像素的Dalsa CCD(飞思IQ280、飞思IQ180、丽图Credo 80等)、6000万像素的Dalsa CCD(飞思IQ260、飞思IQ160、哈苏H5D-60、丽图 Credo 60等)。而这个结论与dxomark的测试数据也是相符的。 










感谢龙壕 @一代摄神 - 毒德皇帝. Saunato 隽壕 @隽.Saunato 让我有幸能用数码后背搭积木!靠我的财力自然是不可能接触到这么多昂贵的器材来写评测了。首先带给大家的是长曝光时IQ280、IQ260与IQ250的阴影恢复能力对比,可以看到IQ280的阴影信噪比最低,在Capture One里默认的降噪涂抹最狠,剩余细节最少,而IQ250这个残副CMOS则是明显的胜过两个645画幅的CCD。





那么D800E在同样的条件下表现如何呢?以下为笔者亲自拍摄的D800E+24mm f1.4G与IQ250/IQ260+40HR的严重欠曝对比(RAW文件下载地址:https://pan.baidu.com/s/1c0AJku0),可以看到D800E的阴影信噪比惊人的高,远远的超越了IQ260(所以更是比IQ280强),与IQ250是同级别的水准!







以下测试为IQ260+23HR+中心灰镜  vs D800E+ 蔡司15,可以看到D800E依然在宽容度(阴影恢复能力)上有压倒性优势。





托江湖各派朋友的面子,笔者测试所使用的数码后背来自不同批次不同国家,均表明CCD在CMOS面前已经不再有大底的宽容度优势。再来看看美国的Digital Transitions所测试的结果,依然表明IQ280的暗部涂抹最严重(所以信噪比最低),IQ260其次,而IQ250的宽容度明显更强。








实际上导致这种性能差距的原因正是索尼的传感器非常优秀,从APSC的D7000到135画幅的D800,再到中画幅的IQ250,均为时代领先水平。2010年D7000的宽容度胜过了更大画幅的D3X,两年后D7000进化为D800,D800的宽容度胜过了更大画幅的IQ180,又过了两年D800进化为IQ250。有专家指出以上这几款索尼传感器只是像素密度相似,并非完全相同的技术,不过有一点很明显,索尼现在的研发策略和电脑的显卡类似,都是先在小底上试水最新的黑科技,试水成功了才给更大的底去研发,这就导致了在整个tick-tock研发周期内,有大量时间是小底“以下犯上”的阶段。例如传闻的明年一二月将要发布的索尼新机型(A9?)可能会搭载新款的半亿像素135画幅传感器,很有可能又会超越现在的IQ250。




由于近几年索尼传感器的进化特别快,也不排除接下来东芝与佳能的传感器会突飞猛进,笔者认为对于大多数玩家而言,选择135画幅的平台可以达到最为均衡的性能与开销平衡,相比之下中画幅传感器贬值速度很快,而且高素质的数码镜头仅限于罗敦斯德HR系列(昂贵、无耐候性)、哈苏HCD系列(仅3支)、宾得DA系列(仅3-4支且无超广)等为数码传感器优化的镜头,局限性较大,无法与135画幅的镜头群媲美。




那么就实战而言,索尼这块IMX094传感器究竟有多强的潜能呢?笔者对其进行了极端压力测试,使用单次超长曝光拍摄带前景的太阳轨迹! 






voidshatter- 太阳轨迹 - 日不落帝国的日落 (D800E)




这是一张曝光时间超过两小时的照片,记录下了太阳的轨迹,单张RAW,非堆栈,无任何素材叠加,当时的电池续航不支持长曝降噪,后期也没有做darkframe subtraction降噪。D800E的180nm制程传感器热噪控制非常优秀,两个多小时下来也能保持超高可用宽容度,相比之下D4S的250nm制程传感器才长曝了45分钟,热噪就已经无法直视。在此感悟索尼大法好!




拍摄使用的滤镜是 B+W 77mm ND1000、Lee Big Stopper、Lee 0.6硬边GND,高光减光效果共计四百万倍(22档)。




这种图,使用中画幅CCD(比如IQ280、IQ260)是无法拍摄的,使用佳能的500nm制程传感器也非常困难(佳能玩家可以去试试~),即便是尼康的250nm制程传感器(比如D4、D4S)都无法具备很高的容错性,只有索尼大法的180nm制程传感器可以轻松拍摄! 





刘庆 - 太阳轨迹 – 故宫角楼的日出 (D810): https://tuchong.com/332109/6920849/




这张日轨图则是由新摄影网编辑刘庆使用D810拍摄,单张RAW出片,单次曝光时间更是达到了约三个小时!




玩了一圈器材,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如果拍大光比场景,最好的传感器是索尼大法的180nm制程IMX094(D800/E/810、A7R)和IMX128(RX1/R、D600/610、A99、A7、D750?、A7ii?),以及索尼大法的中画幅CMOS(H5D-50C、CFV-50C、H5D-200CMS、IQ250、IQ150、Credo50、645Z),阴影恢复能力极强,长曝本底噪点控制极佳,属于业界内无敌的状态。滤镜、摇黑卡、包围曝光、前景补光等手段都有各自的局限性,终归是比不上强吃单张RAW宽容度无脑强拉阴影。




至于佳能的传感器,自2008年以来就一直落后于索尼的传感器,最为戏剧性的是旗舰全幅机身的宽容度竟然敌不过卡片机——佳能目前宽容度最强的相机竟然是唯一一台疑似使用了索尼传感器的机器!不少用户质疑dxomark的数据缺乏公正性,然而事实上还有不少第三方网站也反映出佳能传感器在宽容度上的落后:




https://home.comcast.net/~NikonD70/Charts/PDR.htm




https://www.sensorgen.info/




https://www.senscore.org/




期待佳能的下一代机身可以改进传感器,解放红圈镜头的实力! 








那么这里有朋友会有疑问,既然堆栈技术可以降噪,用来间接性提升器材的宽容度,那么宽容度落后的器材(例如中画幅CCD、佳能传感器、适马X3传感器等)就不能满足大光比拍摄需求吗?事实上不同的传感器都有不同的阴影噪音特性,例如5D3的传感器阴影噪点明显偏紫,做了堆栈之后虽然可以消除噪点,但是阴影的色彩依然会偏紫,会需要额外的色调分离步骤(比如明度蒙版+色彩平衡)来修复偏色。另外根据来自几个不同网站的数据,5D3的暗部信噪比大约比D810或者A7R低2-3档(3-7倍),这意味着5D3需要拍摄大约16-64张图来堆栈,才能达到D810的单张RAW所能达到的暗部信噪比,而D810拍摄64张图所能得到的暗部信噪比,5D3需要拍摄大约1000-4000张图才能达到,这种数量级的快门数,对于实际拍摄来说显然是不现实的。具体计算可以参考天文软件的文档:




https://deepskystacker.free.fr/english/theory.htm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索尼相机2014年在售机型都无法拍摄无损的RAW文件,所有RAW文件都是有损压缩,限制为8bit的存储空间,这种16像素分区压缩的有损压缩算法不仅在纯色背景高反差边缘可能出现色阶断裂的情况,对于暗部色阶精度也可能有所损伤,由于暗部大量全0的存在,解RAW软件在demosaicing的步骤进行猜值时可能会发生色调偏差,例如索尼的A7相机如果向左曝光暗部严重欠曝,使用ACR解RAW会出现暗部偏绿的情况,使用Capture One解RAW会出现暗部偏紫的情况,相同传感器的尼康D610则没有这个问题。而无独有偶,索尼的A7R相机相机如果向左曝光暗部严重欠曝,使用ACR解RAW会出现暗部偏紫的情况,相同传感器的尼康D810则没有这个问题。根据diglloyd的测试,索尼传感器前面的保护玻璃厚度也较厚,这对于镜头的光学素质也有一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场曲、边缘分辨率与色散上。当然,如果对于特种镜头有需求,例如佳能的17mm f4 L TS-E移轴镜头,那么索尼的A7R机身不失为一种优秀的选择,因为尼康的机身是无法转接17移轴的,而17移轴通过阿尔帕FPS机身转接给数码后背的成本又过于高昂。没有完美的器材,只有按照自身需求权衡利弊之后找到最佳平衡的器材。 








展望未来的高宽容度成像技术




以上笔者写了很多IMX094传感器的优势,实际上2014年年初就已经有过更小的传感器超越IMX094的宽容度的案例,专业视频摄像机Red Epic Dragon因为拥有很高的帧率,可以进行实时机内堆栈操作,于是取得了超越IMX094的信噪比。现在互联网已经逐渐步入视频时代,微信、人人网等平台均支持短片的上传,而静态摄影的照片很有可能终将被视频所取代。 





而SAR的网站上前一阵也爆料出一款索尼传闻会在不久的将来推出的APCS传感器(不是APSC),可能将被用于视频机。这款传感器的特性是原生ISO 5120,帧率可达16000 fps,很显然依赖即时堆栈降噪技术,这款传感器能够像Red Epic Dragon一样达到极高的信噪比从而实现极高的宽容度。








以上技术的进步,均表明了今后静态摄影不论是中速快门还是长曝光都有可能被视频逐渐取代,视频输出的RAW(机内即时堆栈或截帧后使用电脑后期堆栈)可以达到极高的信噪比和宽容度,还可以有选择的控制甚至即时预览长曝光效果。




对于2015年的展望,D7100的东芝传感器可能会进化为135画幅(半亿像素),如果被用于佳能机身内,那么佳能的传感器会在宽容度方面打一场翻身仗,而且中画幅数码后背将又一次处于劣势,直到中画幅数码后背的技术又一次更新。目前的传闻是佳能和索尼均会有半亿像素的135画幅机型推出,大家拭目以待。




 




 转载部分IMX094传感器的作品




以下作品都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见谅请私信删图。





配图来源:TheDictator by Max Rive (D800E): https://500px.com/photo/83999949/





配图来源:Lightof the Earth by Banan Tarr (D800): https://500px.com/photo/80581445/





配图来源:TheShadows and the Sun by Max Rive(D800E): https://500px.com/photo/86401691/





配图来源:GalacticDance by Jay Daley (D810): https://500px.com/photo/82387683/





配图来源:NationalDay fireworks by Senthil Kumar Damodaran (A7R): https://500px.com/photo/79475455/







配图来源: @StanleyChen  - 砖红之城阿尔比 (D800): https://stanleychen.tuchong.com/6160942/








配图来源:  @燕儿 - 森林交响曲 (D800E): https://yaner.tuchong.com/5236808/5236808/








个人推荐的部分2014年11月为止使用IMX094传感器的风光大师(排名不分先后且有很多遗漏)




燕儿 @燕儿 (北美风光大师,图虫flickr元老,D800E):https://yaner66.lofter.com/




陈曦  @StanleyChen (华盖创意年度摄影师,原尼康D80用户,现D800):https://stanleychen.lofter.com/




胡亦鸣 @胡亦鸣的摄影博克 (无忌第一风光摄影师云漫,原佳能5D2用户,现D810):https://yiminghu.tuchong.com/




詹姆斯 @詹姆斯摄影 (于震,南澳资深自由摄影师,原佳能1DX用户,现D810):https://jamesphotography.lofter.com/




安一然 @安一然.Saunato-chihato (活跃在伦敦的国家地理供稿人,D800):https://rogimage.lofter.com/




邓楠 @木西.Saunato.LoFoTo (Lofter上Saunato与Lofoto的摄影教程达人,D800E):https://alexandeng.lofter.com/




Wejohn @Wejohn·LoFoTo (人像大神也用D810 ^o^不好意思让强爷乱入了哈哈哈)




Antony Spencer(为飞思中画幅数码后背代言拍摄官方宣传样张,后灭门飞思换门到D800):https://500px.com/TonySpencer




Zack Schnepf(明度蒙版教程始祖之一,早期使用佳能5D、5D2,现使用索尼A7R):https://500px.com/ZackSchnepf




Max Rive(500px上的逆光达人,D800E): https://500px.com/maxrivefotograaf






©alice | Powered by LOFTER